虽然说题目是照片拼接,但这篇文章的重点其实在于介绍远景中景近景明暗区别控制,外加一部分基础着色,算是为下一篇oc设计插画教程做铺垫。
另:这个教程和下一篇oc设计插画教程的主要目标读者都是有一定素描基础的同学,并不适合纯新手参考练习。对于纯新手以后可能有对于透视、形体、描线、铺色块的基础教程,但这一篇绝对不是……
远近明暗
首先考虑下图这个场景:只有一个平面和一个摄像机。我们假设这个平面受到一个天光的均匀照明,并忽略光的波动性,将光抽象考虑成小颗粒,也就是说“光颗粒”在这个平面上是均匀分布的:
摄像机的可视范围在下图用红线标出,平面的可视部分也被涂红:
这里我们把摄像机视角中的平面分成纵向长度相等的三块,在下图中用红绿蓝三色圈出:
上图中蓝色部分的绝对面积是最大的,红色部分的绝对面积是最小的。我们的假设中说到“光颗粒在这个平面上是均匀分布的”,也就是说蓝色部分所含的“光颗粒”最多,红色部分最少。
但是对于相机视角来说,考虑近大远小,红色部分在相机看来是最大的,蓝色是最小的:
那么就是说,蓝色部分在相机所见视图中所占的面积最小,但是却有最多的“光颗粒”;红色部分在相机所见视图中所占的面积最大,但是却有最少的“光颗粒”。如果不考虑光的衰减,那么蓝色部分应该是最亮的,红色部分应该是最暗的。这就是我们的推导过程,结论是“近暗远亮”。
这个规则适用于大多数白天的情景,在沟通距离上极其有效,是初期设计的利器。不过和所有绘画经验贴士一样,这也只是一个总结性的规则,并不能保证在所有情况下都能取得好结果,是否采用还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案例-基础色
大刀阔斧涂上几笔,底部暗顶部亮,便可沟通出远近关系:
此时思考场景,我打算画一个类似峡谷的地形,中间有个桥一样的结构:
上图白色箭头是光源方向,红色是摄像机视角(角色位置)。然后按照刚讲的远近分析,可以看到下图红色部分是近景,绿色是中景,蓝色是远景:
按照近景最暗远景最亮的原则继续加工:
(注意这里就已经打算在左下部分加一只马了,目前的构图正好是三分的,但只在右上有一个视觉中心,如果没有其他内容,重心会被拉到右侧,画面会严重失衡)加强上图远近关系的说明,可见下图。红色部分是近景,绿色是中景,蓝色是远景,还有一部分比远景还远的可以考虑成背景,没有标出颜色:
如果仅考虑远中近,很多人容易把画面割裂成三份,为了防止这个结果,一般在构图时都会增加一些桥接元素。这个案例中,地面(下图黄色)衔接了近景和中景,远处的桥(下图青色)则衔接了中景和远景:
初步上色:
上图初步上色是新建图层并将叠加方式设置为color。在这个图层内绘制不需要考虑明度,该图层仅仅传递色彩信息:
单独拉出来看这个图层如下:
新建一个图层细化一下光影:
如果是正儿八经的概念设计,这个细化还要进行很久,但我懒为了方便理解,这里就稍稍示意一下,不再深入了。
细化纹理
这一部分就比较简单粗暴了,导入照片(照片来自在ArtStation上购买的素材库):
摆放到合适位置:
擦除边缘:
调整颜色以匹配画面(下图用的是色相/饱和度工具,但根据照片不同,可能还需要调曲线、level、曝光和gamma,但无论怎么调理念都是一样的,所以此处不多赘述):
重复这个移动-擦除-调整的操作,直到照片和画面匹配:
这样就在几分钟内添加了大量细节:
如果手机看不清,我再放一张局部图:
严格来说手绘也是能做到这个效果的,但就这么一小块区域纯手绘大概需要三到四个小时,整幅画的时间估计会直接彪到四十小时以上,而且在4k分辨率下,运行大小估计会到1G以上,电脑不行都带不起来……这种东西手绘作为炫技肯定是没问题的,但如果是生产或摸鱼用,那就有点太浪费资源了……
用同样的方法给剩余部分添加照片纹理:
加上马即可:
这个案例全部大概两小时,虽说两小时也不短了,但如果纯手绘,达到同等效果时间至少要加个零,所以用照片拼接还是很划算的。
最前面说这个教程不适合纯新手,但可能有很多同学觉得好像这个案例没多少技术含量,每个步骤都很简单的样子,但自己一动手就发现不知道为什么不出效果……这个就是素描能力的问题,初稿、第一次细化和随后的照片匹配过程都很考验内力,需要同时兼顾局部明暗和整体明暗,以及光线方向的统一。如果没有扎实的素描功底,这三步非常容易翻车,结果就是每一步都在破坏上一步的成果,最后搞得不伦不类。
炸开,手永远更不上脑袋懂了的内容
技巧叫photobash,油管搜索可以扩充技巧
收藏从未停止
实践从未开始
惊了
学到
学到了,我这就去拍照片
文章最前面已经说了这篇教程非初级入门
还真和工程软件教程一个理
外行人看画画(比如自己)看热闹
真正的内行人看门道?
手机画不好
感谢带佬!
我会了,先一张图,加点细节,然后加上马就可以了
仍然觉得画面很糊怎么办
加上马即可……
所以说加上马干嘛?
问题来了,怎么加上马
6,啊,都不知道该说什么。
词穷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