瞎扯淡系列也有好几篇文章了,收到的反响褒贬不一,但很大一部分都是觉得使用现实中的思想理论来评价或讨论一个子供向卡通剧并不合适,且缺乏意义。因为这一系列其实光草稿就还有四五篇,所以在继续进行前,我觉得可以简单说明一下这一系列的目的,或者更广泛的说,制作影视剧的人都是为了什么?看剧的人们,又是在追求什么呢?这些剧本身又有什么作用呢?
很多人对于内容制作者的目的,都觉得是为了钱,但没人付我钱,事实上编辑部拿钱的一个也没有(王八蛋老板,V…);可能会有人说这都是粉丝再创作,和官方不能比,“粉丝”与“官方”不多讨论,但如果说粉丝是靠爱发电,官方就是为了蓐韭菜,那学艺术的同学难道都是没有理想只为了钱么,或者理想就是钱?客观上的确有纯碎为了经济目的参与创作的人,但不可否定同样存在存粹为了艺术目的进行创作的人,更多的就是两者都有。此处问题就变成了,艺术是如何参与内容创作的?
以一个影视作品为例,其制作理念通常有三层,由内向外进行,大概是:
- 哲学内核,即作品的基础理念和造成作品中的角色思想冲突。小马的理念比较清晰,就是描绘以友谊诚实善良等品质的重要性,因为剧集相对独立,并没有特别明显的贯穿全剧的角色思想冲突。这里借其他作品再举几个例子,UC高达系列的基础理念便是战争的残酷以及公平正义的模糊性,根据版本角色冲突有所不同,比如独角兽系列便是以林克斯为代表的存在主义和以弗尔・伏朗托为代表的虚无主义之间的冲突;美队系列注重正义与现实的冲突,内战一部便是“程序正义”与“结果正义”的斗争;
- 文学塑造,即如何呈现作品的哲学内核和冲突,大部分即剧本。剧本和目标观众之间相互影响,目标观众会影响编剧在写作时的力道控制,而最终情节也会影响追剧者的反应程度。迪士尼的真人电影虽然都是真人,但不管是哪个时代设定都宛如童话,少有现实的感觉;而铁血孤儿、小圆、瑞克莫蒂等剧虽然有着相对卡通的外表,却常常给人带来现实的残酷与荒谬感;这种对比便是编剧对情节把控的不同造成的;
- 感官呈现,即对剧中角色和设定的具象化表现手法,包括视觉或听觉等。通常是在设定中寻找相关文化,从中提取美术元素、确立作品风格。视觉呈现可以加强作品风格,比如用卡通的风格来讲述轻松搞笑的故事;同时也可以用来营造反差,比如心跳文学社。
(这三个层面虽然是递进关系,但有时候也会出现整个作品都很烂,却硬是被导演,编剧或美工给盘活了这种奇葩情况,此处不点名)
而观众对作品的反应也因此可以分到这三个层面上,有的人可能存粹是为了剧中的漂亮角色(典型如对着纸片老婆舔屏)、有的可能是追故事、哲学内核相对抽象,所以少有直接追这种概念的,如有存在大多是一些结合理念对剧情进行分析的考究党。
那么对于观众,看剧是为了什么呢?比较常见的一个情况是逃避现实,有时也作“逃避主义(Escapism)”,“现实”这俩字八成是来自该词的日语現実逃避(げんじつとうひ)。整体来说,逃避主义是在生活的困境或不安中故意创造的一种自我注意力转移,用以避免消极或抑郁情绪的持续积累。可以说,因为现实生活总是不尽人意,任何人都多多少少有一些逃避现实的情结,但即便是重度逃避主义者,很多可能都不自知,在初次接触“逃避主义”一概念时还会对此表示鄙夷。逃避主义的常见表现非常多,但有两点比较明显:
- 对生活感到不满;
- 沉迷或倾向于沉迷游戏、影视剧等消遣活动;
相对不明显的有诸如白日梦或拖延症等。
结合上一小节中说到的理念三层,逃避主义越是严重,就越是只能注意到视觉表现或浅层情节,而忽视深层情节和哲学思想内核,很多时候也会表现为全面否认深层情节和思想内核的存在。对于这类重度逃避主义者,他们最喜欢用的一句话可能就是:
在虚构的故事当中寻求真实感的人脑袋一定有问题
这句话本身就出自一个虚拟的故事(凉宫春日系列),所以逻辑上其实并不通;不光毁了粉丝创作者的兴趣,还直接否认了作品原创者对于作品深层含义的努力。但其实仔细想,重度逃避主义者逃避现实,而哲学思想内核大多直指现实,所以这类人否认作品的深层含义以及任何对深层含义的探讨也几乎是必然的了。
消费影音娱乐作品当然不全是为了逃避现实,但逃避主义,尽管听起来不好,的确是一个主要方面,其他内容将在后文讨论。此时先考虑这样一个问题:“袁隆平生于中国北京”,这个命题为真,但“暮光生于坎城”是真还是假呢?
如果罗素还活着,那他会说“暮光生于坎城”不是真的,因为按照他的观点,这个命题默许了“暮光闪闪”和“坎城”的存在,但两者都是完全虚构的概念,实际并不存在,因此命题为假。
这里已经开始有本体论(Ontology)的味道了,也因此带来了一个问题:既然都是不存在,为什么这个命题能有真值呢?而且既然讨论对象不存在,官方与非官方能有什么区别呢?
迈农对此提出了存在的三个层级:
- 不存在(Absistence),完全不存在于现实中的概念、物体或角色,比如螭麟犼貅独角兽;
- 次存在(Subsistence),没有实际形体但存在,例如公式和数字;
- 存在(Existence),比如一个花盆,一个手机。
这三个不同层级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讨论虚构世界时的另一个重要前提:论域(Universe of Discourse)。论域指明了一个研究对象所处的环境或集合,而进行的讨论则仅限于该集合中。因此,在“现实”这个论域中,像“小蝶有只贱兔子”是无法界定的,但在四代小马这个论域中,这个命题却是的确含有真值且可被证伪的,而官方就是这个论域的“创造者”和“标准”。既然如此,探讨剧中问题的现实影响,是否就是一种论域错乱的行为呢?
但若是真的讨论论域交叉,还有一类作品无法忽视,诸如《流浪地球》《1917》等作品都是基于现实的,是对未来或过去的想象及翻译,这类作品似乎本身就论域错乱。但如同在数学证明中,有理数作为论域会处在实数这个论域之中,当讨论影视作品时,论域不是绝对的,也不是完全独立的。对未来的讨论也有现实作为基础,相应的,虚拟作品本身也含有对现实的思考。
超威小马一集中,斯派克对于小凡(Hum Drum)起初较为反感,同时也感到同情,因为觉得自己跟小凡一样也是一个跟班似的没用角色,但在穿越后却能意识到自身的重要性与独特性并力挽狂澜,在剧集结束时褪去自卑。这一集本身便是对娱乐作品的一个总结,超威小马们拥有在小马现实中不存在的能力,但言行举止和背景设定都和马国相仿,这个故事中的故事整体是在说明:
艺术基于现实,超越现实,但不脱离现实
在这个基础上,如果把这一集的故事看成一种夸张性的成长游记,M6和斯派克只作为体验者,那么还可以看出:
作品是艺术创作者对现实的理解、思考、和期望
斯派克自身的转变则说明了作品与受众的关系,或者说作品为受众提供的选项:
艺术可以用来逃避现实,但也能帮助理解现实、应对现实、改变现实
而瞎扯淡这个系列,便是以小马剧集为引,借先人观点,分析和解读剧中牵扯或表现出的哲学内核,由此帮助读者拓宽视野,更好的理解现实和应对现实中可能出现的种种问题。
一点儿后记:之前几期很多评论我都有看,但少有时间和精力逐一回复,不过的确发现一个问题:相当一部分读者都吃定了唯物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拒绝接受甚至是思考其他任何理论。我当然不会反对,但意识形态或哲学之类的东西,坚信一个的话,永远是理论内自洽的,其他理论也永远入不了眼。中国人几乎都是无神的,但一样抽签拜佛转锦鲤,如果真的从无神论和理性角度来说这是很矛盾的事情,而本系列一直尽力保持中立,目的就是希望读者能够尝试站在其他视角来看问题,而不是拘禁于自己已知的几个体系,固步自封。如果读者看小马的原因仍然偏向感官而非思考,换句话说,少有关心“好不好”,更偏向“我喜不喜欢”或“我关不关心”,那这个系列可能的确非常烧脑且不愉快,我个人也更推荐不再花时间看这一系列。
有要加群的朋友吗?群号:127433395
友情互助群,主要解决各位朋友近来的苦闷烦恼,有什么心事不要压在心里,放在群里我们一起解决。
当然你也可以用自己的能力去帮助需要帮助的朋友,助他们早日卸下烦恼。愿马圈永远和平有爱,人人都能开开心心
可闲聊,包容所有正面话题,一起来聊天吧
“小蝶有只贱兔子”很有哲学感(其实我根本没仔细看,看不懂)
总感觉这篇文章似乎是在旁敲侧击某个人…我之前的所有言论均指向前人过于刺耳的言论,并借此展开我自己的浅陋拙见。反正这些文章的目的就是激发读者对于论点乃至深层哲学的思考,当然,受限于多种因素,在这样的开放式环境中难免会出现泥沙俱下的状况。哲学需要的是一个思辨的历程,我觉得凡是有开放思想的人都会如此,他们会认真听取并吸收他人理论的优点与长处,并提出辩证性的观点,而不是走向固步自封,抑或是盲目否认他人的真知灼见。我希望是我多虑了,并且希望能拜读到更多人的远见卓识,而不是单纯的从科学的角度把哲学一棒打死
难得更新啊,捧个场
凑热闹XD
讲的蛮好的,这些倒是让我更深刻理解影视作品了
可惜spike从来就没有摆脱跟班的定位
难得更新嘞()捧个场
EQCN难得的更新,评论站一波
我觉得这样的内容还蛮有意思的。
说没意义的反而才是较真的那一派。
最后后记的观点赞同。虽然说或多或少会有唯物主义思想的主导,但是在观念上还是会接受别的理论的